六月份水產養(yǎng)殖管理技術要點
惠農網(wǎng)·農技學堂
15508人閱讀
水霉病是水產養(yǎng)殖過程中,魚類常見疾病類型之一,水霉病在發(fā)病早期基本上肉眼是看不見明顯癥狀的,這也讓很多養(yǎng)魚戶朋友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,下面一起來學習了解下冬春季水霉病的防治要點。
一、癥狀
能夠看出明顯癥狀時,菌絲不僅在傷口侵入,且已向外長出外菌絲,似灰白色綿毛狀,故俗稱“白毛病”。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酶,機體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,病魚開始焦躁不安,與其他固體物發(fā)生摩擦,以后魚體負擔過重,游動遲緩,食欲減退,最后瘦弱死亡。在魚卵孵化過程中,對魚卵的危害也很大,常侵入卵膜,導致卵膜外叢生大量菌絲,被寄生的魚卵外菌絲呈放射狀,故有“太陽籽”之稱。
二、防治
1、防止機械損傷、防止凍傷。拉網(wǎng)抓魚、換池等操作時,盡量減少魚體損傷。進行這些操作后,水體要及時消毒。幫助魚體傷口盡快愈合。冬季保持水肥狀態(tài),可以增加水體水溫。
2、關注寄生蟲病的發(fā)生。秋天是寄生蟲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,指環(huán)蟲、小瓜蟲、車輪蟲、錨頭蚤、纖毛蟲等等,各類寄生蟲在秋天都是極度活躍期。如果在入冬后,還是沒有處理好。那么寄生蟲產生的傷口,就會感染細菌和霉菌,進而傳染整池發(fā)病。秋季在魚病的處理上,要根據(jù)魚的體質、水質、底質、天氣等情況,靈活用藥處理,因為秋季晝夜溫差大,用藥不當易造成缺氧泛塘。
3、水霉病的發(fā)生與養(yǎng)殖動物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。入冬前要加強飼養(yǎng)管理,提高魚體抵抗力。
4、晴好天氣,魚類活動較多時,即可開始少量投喂飼料,既可防止攝食氣泡,又可以補充魚類營養(yǎng),恢復體力。提高魚類對維生素、多糖類等營養(yǎng)的攝入,并調理肝臟的生理活性,增強魚類體質,提高魚類活力和抗病力。
大家還需要注意水霉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,但繁殖適合水溫為13~18℃。所以只要水溫一下降,水霉就開始流行。
關于冬春季水霉病防治要點的精彩圖文、熱門評論,您可能對惠農網(wǎng)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,歡迎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