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藥的育苗技術(shù)
惠農(nóng)網(wǎng)·農(nóng)技學堂
10283人閱讀
山藥怎么種?山藥是一種煮熟后口感很糯的作物,是很多老百姓喜歡的家常菜。同時山藥的藥用價值也極高,這就導致了很多農(nóng)民朋友都有想法種植山藥,下面就一起來學習山藥的高產(chǎn)栽培技術(shù)!
一、播種前:
1、開溝:由于麻山藥入土較深,必須挖溝。深度:80厘米以上;時間:入冬前、化凍后、播種前均可進行。播種前開溝產(chǎn)量較高。開溝回填應該踩實后澆水,防止塌溝。
2、施肥:播種前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,盡量不施速效化肥。每畝施用量沒有嚴格要求,一般以3-5立方米為宜,解鹽菌微生物菌劑100公斤左右。山藥根系較淺,一般可溝施或撒施,施后再淺耕20-30厘米,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。
3、施藥:播種前土壤施藥的目的有二,一是防治線蟲病,這是重點;二是防治地下害蟲。
(1)防治線蟲?。郝樯剿幘€蟲病主要有兩種,一是根結(jié)線蟲?。簽楹K莖和根,形成瘤狀蟲癭(俗稱水痘)是其主要特點。二是根腐線蟲?。簽楹Ω?,造成根變黑壞死,為害塊莖形成黑色腐爛斑(俗稱水疔)。兩種線蟲均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,連作田發(fā)病重,均可種塊帶蟲,進入無病田塊。防治線蟲病的主要措施是土壤施藥。多年試驗證明,10%噻唑磷顆粒土施效果最佳。新種麻山藥田塊,每畝施用2-3公斤;連作年限越長,施用量也應隨之增加,重癥田塊每畝可施5-8公斤左右。線蟲主要分布在20厘米左右的土層中,連作時間較長也可進入5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。連作時間比較短的田塊,施用噻唑磷后,混土30厘米左右,即有較好效果;多年連作田,混土深度應達50厘米以上才有良好效果。
(2)防治地下害蟲——為害麻山藥的地下害蟲主要是螻蛄、蠐螬、地老虎和金針蟲。這幾種地下害蟲較嚴重的田塊,每畝加施40%辛硫磷顆粒2-4公斤,就會達到滿意的效果。防治地下害蟲,強調(diào)播種前土壤施藥,出苗后藥劑很難施入土內(nèi),效果很差。
4、種塊處理:播種前對種塊進行處理,主要目的是防止播種后種塊腐爛,影響出苗。
(1)藥劑浸種:50%多菌靈300倍或80%多菌靈600倍浸種再曬種,效果較好。
(2)藥粉沾種:切塊后用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兩端沾藥,可保護切口不受病菌侵染。
二、出苗—上半架:麻山藥出苗后,主要注意以下幾點:
1、防治盲蝽象——近幾年麻山藥出苗后經(jīng)常受到盲蝽象為害,導致嫩葉出現(xiàn)穿孔破碎,嚴重時頂尖卷縮枯死,不能伸展。齊苗后噴一次30%啶蟲脒6000倍或25%馬氰1000倍即可。
2、定株——出苗期注意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單株出苗2株以上者,要及時去除多余植株,每棵只留一株。
3、摘心——主莖伸長達50厘米以上時即可摘心,促發(fā)側(cè)枝,早出葉片,盡快滿架。
三、枝葉滿架—采收:枝葉滿架后,多種病害和蟲害即將開始蔓延。及時防治病蟲為害,加強栽培管理,力爭高產(chǎn)優(yōu)質(zhì),這段時間主要注意以下幾點:
1、病蟲害防治——在麻山藥生長期,病害防治是各項管理的中心。
(1)炭疽病:
危害葉片、葉柄、主蔓、側(cè)蔓。葉片發(fā)病先在葉上出現(xiàn)近圓形黑色病斑,病斑周圍有黃暈。病斑上出現(xiàn)呈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,潮濕時黑點上冒出粉紅色粘液。葉上病斑多時,病葉變黃早落。葉柄發(fā)病,病斑黑色、梭形,病斑上也產(chǎn)生輪紋狀的小黑點,潮濕時小黑點上冒出粉紅色粘液。葉柄病斑擴展圍柄一周時,病葉不變黃而“青落”。蔓上病斑與葉柄相同,圍蔓一周時,病斑以上部位干枯死亡。炭疽病嚴重的田塊,葉落蔓枯,產(chǎn)量銳減。
炭疽病是麻山藥生產(chǎn)中為害最嚴重的病害。病菌主要隨上年落地的病葉、病蔓在土壤中越冬,第二年生長期,在高濕條件下,從底層葉開始,逐漸向上擴展。6-8月多雨年份發(fā)病重,干旱年份發(fā)病輕。
目前,防治炭疽病主要依靠及時噴藥。對炭疽病有特效的保護性殺菌劑有:80%大生M-45 800-1000倍,70%品潤800-1000倍;內(nèi)吸性殺菌劑有:25%苯醚甲環(huán)唑6000-8000倍,25%溴菌氰800-1000倍,1.5%噻霉酮使用600-800倍。從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開始噴藥,保護性殺菌劑與內(nèi)吸性殺菌劑交替使用,雨多時7天一次,一般情況下10天一次,干旱時半月一次,全年噴藥8-12次,即可控制為害。為了保證藥劑防治的效果,必須特別注意噴藥質(zhì)量。要點有三:一是藥劑必須噴到葉片背面,只在表面噴藥效果很差;二是用水量要足,根據(jù)架面情況,每次每畝使用的藥液應達到50-150公斤(3-10桶水);三是配藥時一定要加助劑,提高藥劑的展著性、粘著性和滲透性,可加入0.1%助殺。
麻山藥葉部還有幾種病害,如褐斑病、輪紋病、葉枯病等。這些病害不會有嚴重為害,防治炭疽病的藥劑對這些病害也有效果,不需要單獨安排藥劑,進行防治。
(2)疫病:
主要為害蔓基部,皮層變黑壞死,嚴重時全株死亡。多年的調(diào)查證實,麻山藥植株死亡主要是該病所致。多雨季節(jié)莖蔓基部積水是嚴重發(fā)病的主要原因。
防治該病的主要措施有二:一是改變栽培方式:提倡壟栽,不要溝栽,發(fā)病很輕。二是藥劑防治:多雨季節(jié)莖蔓基部噴藥,也有良好效果。80%大生、70%品潤800倍對該病有良好預防效果;90%疫霜靈600倍、72%克霜氰(霜脲錳鋅)、58%甲霜靈錳鋅600—800倍、50%烯酰嗎啉1500-2000倍等,對該病有良好預防和治療效果。多菌靈、甲基硫菌靈、苯醚甲環(huán)唑、炭特靈對該病效果不好。
除疫病以外,還有一些病害可導致莖蔓基部變黑壞死而致全株死亡。例如,炭疽病菌侵害可導致基部(土面上、下)出現(xiàn)黑色斑塊,造成植株衰弱甚至死亡;根腐病菌為害可致根尖變黑壞死,造成全株衰弱甚至死亡。這些病害多為零星發(fā)生,極難導致嚴重為害 。因此,只要在防治炭疽病和疫病時加大用水量,使藥液滲入基部土層2-3 厘米,這些病害即可有效控制,不需單獨灌藥防治。
2、蟲害防治:麻山藥沒有十分嚴重的蟲害,比較常見的是葉蜂幼蟲啃食葉片,不會嚴重發(fā)生,一般不需噴藥防治。如果蟲口密度較大,葉片受害嚴重時,可以噴一次殺蟲劑。4.5%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,20%甲氰菊酯辛2000倍,25%馬氰1200倍都有良好效果。
3、追肥—麻山藥是須肥水比較高的作物,在各種營養(yǎng)元素中,對鉀的需求較高。氮、磷、鉀三元素的比例大約是1:0.5:4.2。在施足基肥的基礎(chǔ)上,追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(1)開始追肥的時間:麻山藥出苗后一個月內(nèi),植株生長主要依靠種塊供應營養(yǎng),一個月后,種塊營養(yǎng)大部分消耗,根系才能從土中吸收營養(yǎng)。因此應出苗一個月后開始施用追肥。
(2)追肥種類安排:生長前期追肥主要目標是促進葉莖生長,追肥應以含氮磷鉀為主,如賽格瑞特水溶肥,肥樂購碳肥6月中旬—7月下旬可以追肥兩次;7月下旬以后,薯塊開始開始加速生長,追肥應以高鉀高鈣套餐肥為主,到生長末期應追肥2-4次。
(3)追肥方法:麻山藥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上的土層內(nèi),追肥主要是淺層施肥,不需要深施,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并避免施肥燒根,追肥應掌握少量、多次的原則。整個生長期內(nèi)施肥4-6次。葉面噴施碳能豐,碳能靚,促進光合積累。
4、控旺—麻山藥莖葉的生長情況與產(chǎn)量直接相關(guān)。莖葉量不足,產(chǎn)量高不了;莖葉生長過旺也會明顯減產(chǎn)。出苗后一個月內(nèi),應該通過增施氮肥,主蔓摘心等措施,促進枝葉生長,使之盡快占滿架面。枝葉滿架后,應該及時采取措施,控制旺長,盡量避免枝蔓過量,架上起“龍”起“包”,互相遮擋,形成大量“寄生葉”消耗營養(yǎng)。同時,枝葉重疊遮擋,也會促進山藥豆的生長,“豆”量過大也會減產(chǎn)。單層葉布滿架,是豐產(chǎn)架形的基本要求。
(1)手術(shù)控旺:枝葉量過大時,可及時摘除部分側(cè)蔓,避免枝蔓過量,架上起“龍”起“包”。
(2)噴藥:枝葉滿架后及時噴施生長調(diào)節(jié)劑,如多效唑、縮節(jié)胺等抑制枝蔓旺長,使用濃度和次數(shù)要依據(jù)生長情況而定。
山藥的種植技術(shù)今天就說完了,希望對有想法種植的農(nóng)民朋友們有所幫助,更多內(nèi)容請繼續(xù)關(guān)注惠農(nóng)網(wǎng)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