雛鵝痛風病的臨床癥狀及防控措施
惠農網·農技學堂
6063人閱讀
雛鴨鵝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養(yǎng)鴨鵝效益,所以應嚴把雛鴨鵝養(yǎng)殖技術關,提高雛鴨鵝成活率,確保養(yǎng)殖戶養(yǎng)殖效益。下面說說提高雛鴨鵝成活率的方法。
嚴格消毒
接雛前準備好育雛室。飼槽飲水器等用清水徹底沖洗干凈,再用熱堿水刷洗,清水沖洗后晾干備用。育雛室用清水沖掃干凈,待干后鋪好墊草,放入育雛用具,按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28毫升、高錳酸鉀14克、水14毫升進行熏蒸消毒,關嚴門窗12~24小時后再打開門窗通風換氣進苗前用聚維酮碘消毒一次,將室溫預熱至30℃以上即可接雛入室。
選擇健雛
健雛一般活潑好動,腿部結實,行動自如,眼有神,臍部愈合良好。弱雛羽毛污濁,精神不振,閉眼打盹,站立不穩(wěn)。
及時飲水
雛鴨鵝出殼后24小時可失水8%,48小時可失水15%,當失水大于15%時,很快便會出現(xiàn)脫水癥狀。因此,雛鴨鵝出殼12小時后應及時供給充足潔凈的飲水。最初幾天飲多維魚肝油的水和開口藥(菌巴道)}的水,起提高抵抗力和清理腸胃作用,促進胎糞排出。
精心飼喂
飼料要適口性好,易消化,新鮮質優(yōu),顆粒大小適中。雛鴨鵝出殼后12~24小時內開食,開食可用,開食可用,開口料濕拌。1~3日齡每晝夜喂6~8次,4日齡以后日喂4~5次,夜間喂1次。逐漸改喂雛鴨鵝混合料,在飼料中拌些切碎的青菜葉或嫩草,飼喂量約占飼料總量的10%左右,以后逐步加大喂量到占飼料總量的20%~30%。
調節(jié)溫濕度
養(yǎng)雛鴨鵝適宜的溫度為前3天30度以后一天降一度 鵝前一周32度以后一周降2度。濕度1周齡以內保持在60%~65%,1周后以50%~60%為宜。鴨鵝舍過濕可用布袋裝一些生石灰放在室內吸潮;過干可在火爐上放盆水,通過水分蒸發(fā),增加室內濕度。
密度合理
密度的大小應根據(jù)雛鴨鵝日齡的大小,品種飼養(yǎng)方式和鴨鵝舍結構等進行合理調整。一般養(yǎng)殖雛鴨鵝的合理密度為0~4周齡為每平方米20~25只;5~7周齡為10~20只。網上育雛的合理密度為0~4周齡每平方米24~28只,5~7周齡為15~20只。
科學光照
合理的光照時間為0~3日齡24小時,4~14日齡16~19小時,15日齡以后采用自然光照。光照強度第一周時按每15平方米鴨鵝舍用一個40瓦的燈泡懸掛在2米高的位置,第二周開始換用25瓦的燈泡就可以了。
空氣新鮮
加強育雛室的通風,保持舍內空氣新鮮。舍內通風換氣可在中午陽光充足時開窗進行,門窗的開啟度從小到大最后呈半開狀態(tài),切不可突然將門窗大開,讓冷風直吹,使室溫突然下降。
細致管理
要經常觀察鴨鵝群,掌握鴨鵝群動態(tài)。減少應激因素,嚴防貓、鼠等進入鴨鵝舍;隨時檢查舍溫,溫度過低往往引起雛鴨鵝扎堆壓死;如:發(fā)現(xiàn)啄肛雛鴨鵝,可在被啄處涂上紫藥水;或者用毛血旺來預防。
衛(wèi)生防疫
不衛(wèi)生和潮濕的環(huán)境易誘發(fā)雛鴨鵝疾病,尤其是小鴨鵝白痢和球蟲病最易發(fā)生。應定期對鴨鵝舍徹底消毒,保持干燥清潔,勤換墊料,飲水潔凈,飼料新鮮。發(fā)現(xiàn)病鴨鵝要及時隔離治療,死鴨鵝要遠離鴨鵝舍焚燒或深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