旱半夏怎么種?旱半夏種植效益怎么樣?
惠農(nóng)網(wǎng)·農(nóng)技學(xué)堂
16902人閱讀
旱半夏的地下球形塊莖是其入藥部分,野生的旱半夏分布在我國各地,生于海拔2300米以下山地、丘陵的草坡、荒灘、溝谷、溪邊,常見雜草叢生陰濕環(huán)境。主治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消痞散結(jié);外用消腫止痛。近年來旱半夏用量大,同時也是常年出口大宗品種。
旱半夏喜歡蔭蔽的環(huán)境,適宜林藥間作、果藥間作、糧藥間作和藥藥套種。間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,取得糧藥、林藥、果藥、藥藥雙豐收的效益。
一、選地整地
半夏根系較短喜肥,以富含腐殖質(zhì)的沙質(zhì)壤土種植為好。翻耕土地前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或土雜肥2500公斤左右,過磷酸鈣150作基肥,深翻20厘米耙細整平,作1.2-1.5米寬的高畦。也可以直接用中藥材專用肥料直接種植。
二、種植方法
①繁殖。
主要用塊莖和珠芽繁殖,亦可用種子繁殖。
1、珠芽繁殖。母塊莖抽出葉后每一葉柄下部或葉子基部能生出1個珠芽,直徑0.3厘米--1厘米,兩端尖中間大。當珠芽成熟時即可采摘作種用。
2、球莖繁殖。2年或3年生的半夏萌生出的小塊莖也可作繁殖材料。在收獲時選取直徑0.7厘米--1厘米的小塊莖作種,拌濕潤的沙土儲藏于陰涼處以待播種。
3、種子繁殖。播后3年才能收獲但生產(chǎn)中較少用。
②種植。
以春、秋季種植為宜且愈早愈好。條播或撒播均可。條播先在畦上按行距10厘米--15厘米開5厘米--7厘米深的溝,將塊莖植于溝中株距2厘米--5厘米,每畝用種量約100公斤左右。播后蓋中藥材專用肥料或腐熟農(nóng)家肥然后施腐熟人畜糞,最后蓋土與畦面平。栽后土壤應(yīng)保持一定的濕度,土壤干燥時需及時澆水以利出苗。如用種子繁殖播種前應(yīng)將地澆透,按行距3厘米--5厘米撒播,上蓋3厘米厚的細土然后覆蓋雜草,保持一定濕度經(jīng)20天--25天即可出苗。
三、田間管理
①中耕除草。苗出齊后應(yīng)及時清除雜草,行間用特制小鋤淺鋤深度不能超過3厘米。株間草宜用手拔除。
②施肥。除施足基肥外,生長中期尤其是“小滿”前后應(yīng)重施珠芽肥,如腐熟的餅肥、人畜糞水等。若基肥不足前期應(yīng)追施硫酸銨每畝10千克--15千克,“小暑”培土前還可追肥1次,生長后期可以不追肥。
③培土。由于6月以后葉柄上的珠芽逐漸成熟落地,種子也陸續(xù)成熟并隨植株的枯萎而倒地,所以6月初和7月中旬應(yīng)各培土1次。取畦溝細土撒于畦面,厚約1.5厘米--2厘米,蓋住珠芽和種子然后用鐵鍬拍實。
④灌溉排水。半夏喜濕潤,怕干旱。如遇久晴及干旱,應(yīng)及時灌水。若雨水過多,應(yīng)注意開溝排水。
⑤摘蕾。除了需要種子繁殖以外生長期抽出的花蕾應(yīng)全部摘去,以減少養(yǎng)分的消耗促進地下部分的肥大。
四、病蟲害防治
1.病害。
①葉斑病。發(fā)病時葉片上有紫褐色病斑后植株漸漸枯萎。防治方法:發(fā)病前和發(fā)病初期噴1:1:120波爾多液或65%代森銨500倍液,每7天--10天噴1次連續(xù)2次或3次。
②病毒病。病株葉卷縮成花葉,植株矮小、畸形。防治方法:除去病株杜絕傳染源;選無病株留種。
③塊莖腐爛病。多發(fā)生于長期積水處,發(fā)病后地下塊莖腐爛地上部分枯萎。多采用開溝排水進行防治。
2.蟲害。紅天蛾:幼蟲為害葉片,將其咬成缺刻狀或食光葉片。防治方法:害蟲幼齡期噴90%敵百蟲800倍液;也可以人工捕捉。
五、采收及加工
1.采收??梢杂萌斯せ虬胂牟赏跈C采收。塊莖和珠芽繁殖的半夏在當年或第2年采收;種子繁殖的半夏于第3年或第4年采收。春秋兩季均可采挖。選擇晴天淺翻細翻,將橫徑0.7厘米以上的拾起作藥材或留種。過小的留于土中繼續(xù)培植次年再收。
2.加工。收獲的半夏堆放室內(nèi)10天--15天后(夏天氣溫高時間應(yīng)縮短)去皮。先將半夏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級,分別盛入籮筐,每筐只裝一半放在流水處除去外皮,半夏潔白時停止沖洗。操作時如用手摸半夏,過后需擦姜汁或菜油以免中毒。也可以直接用半夏去皮機去皮。
六、效益分析
旱半夏生長期短,春種秋收或秋種次年夏季收獲。生長期在1年之內(nèi)。旱半夏畝產(chǎn)150—200公斤左右,按目前市場價格90元/公斤計算,畝產(chǎn)值在13500元以上。
以上是旱半夏種植技術(shù)及種植效益,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藥材行情變化大,因此種植戶要時刻關(guān)注藥材市場,謹慎選擇種植品種。